查看原文
其他

今日小年,灶神星君来下凡……

何大齐 给孩子
2024-10-12



今天腊月二十三,北方民间大多将今天视为“小年”,会开展祭灶神、吃糖瓜等节日活动。


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,了解传统的节日习俗,可以帮孩子们了解过去的生活,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、理解、传承传统文化。


比如关于“小年”,就有很多冷知识:


为什么在有些地方腊月二十三是“小年”,有些地方腊月二十四才是“小年”?


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,糖瓜是怎么做出来的?它跟关东糖是不是一回事?


祭灶又是怎样一个流程?

怎么送灶王爷上天,又怎么接他回家?


今天,让我们跟随“老北京”何大齐先生,去重新认识那些我们经常似是而非的小年冷知识——


何大齐1940年生于北京,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,北京市特级教师,在绘画、书法、民俗学、文字学等领域各有建树。近年出版的书籍包括《老北京民俗风情画》、《燕京往事》、《〈骆驼祥子〉何大齐插图·注释本》、《〈茶馆〉何大齐插图本》、《〈民国北京城〉烟袋斜街旧影图卷》、《万有汉字》等。曾获第四届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、第五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卓越贡献人物奖。


关东糖



腊月廿三


关东糖(也称为灶糖)是古老的传统甜食,也是祭灶神的祭品,一年中只有腊月二十三前后,才有小贩挑担沿街叫卖。关东就是现在的东北三省,因为这大片土地位于山海关以东,故而得名。那里生产的这种特制的糖,就被称为关东糖。
这种糖是用麦芽、黄米、玉米为原料熬制的,乳白色。二寸长、一指粗、条状的一般叫关东糖,做成瓜状的叫糖瓜,其实只是外形不同而已。小贩挑担卖,都是一头是圆的糖瓜,一头是条状的关东糖。

关东糖    

糖瓜
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之糖瓜


小贩在胡同里高声吆喝:“大块糖哟!又酥又香的大块关东糖哎!”主妇们闻声,就会开院门买些回家,因为这是年前必购物品之一。
腊月二十三,就要送灶王爷升天了,这位爷可是一家之主啊!站在神位上看了全家人一年的表现,到年底要上天汇报去了,这可不是小事儿!不但要恳求他上天言好事、下界保平安,还怕他在天上多嘴说了坏话,所以用黏黏的关东糖给他把嘴封上。
这种用关东糖封灶王爷嘴的行为,是民间百姓按照自己的臆想创造的,但却成了传世的可爱习俗,所以在送灶王爷升天以前,家家都会买关东糖,摆在祭案上待用。等腊月二十三隆重的祭拜仪式后,把糖在灶口热烘,趁其熔化时在灶王爷画像嘴边抹几下,就算封住口了,真是个虔诚又引人发笑的举动。
祭灶之后,这些关东糖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年节食品。它的甜度比一般水果糖低,又脆又黏,还有股特殊的香味。孩子们争而食之,是过年前的一大享受。

何大齐 绘


那时,做糖的一般都是农村简陋的土作坊,设备简单,只有灶台、铁锅、大缸和案板,但是制作工序挺复杂,难度很大。
首先要由有经验的老师傅选料,首选的是麦芽、黄米,把麦芽、黄米等放在水缸里,清水淘洗数遍,将其中的米糠、杂质全部洗净,然后放在大铁锅中熬制。
这道工序的关键是掌握火候,没经验的不是熬不出糖,就是不好吃。熬出的糖膏温度高达一百六十摄氏度,锅里没小白气泡了,这证明糖里没水分了,用棍子一挑,能拉一尺多长的丝。

老师傅一喊“撤火”,立刻就得把糖膏舀出来,放案板上冷却,到八十摄氏度左右时,便要揉糖膏了。
揉糖膏不仅是力气活儿,也是技术活儿,必须要掌握好温度,温度高了,烫手没法儿揉,温度低了,糖膏会变硬揉不动。
一锅糖膏大约有五十斤,每次只能揉五斤,那真是要手疾眼快,争时间,抢速度,一气呵成。真是紧张啊!
一锅糖膏都揉好后,老师傅喊“开案”,就是说要“拔糖”了。两个人对头站,各抻一个糖头,将糖膏抻到一定长度,一方将糖头往上一合,喊声“接着”,然后两人又开始抻拉,如此反复。
糖膏由于进了空气,会越抻越白、越抻越细,最后要抻拔出蜂窝状,放到案板上加香料,压成一样大小的块儿,然后冷却,最后再按市场需求加工成不同形状的关东糖。真是:


灶王封口不谗言,玉帝听报心喜欢。

孩童喜吃关东糖,老少齐乐迎新年。


祭灶



腊月廿三


腊月二十三祭灶,这是迎接春节的序曲。所谓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,说的就是民间祭灶的风俗。
旧时,差不多家家厨房都设有灶王爷神位,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“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”。

《赐福生财灶王》  清代  杨家埠木版年画

灶王龛一般设在厨房的北面或东面,中间供上灶王爷神像,有的旁边还并排坐着“灶王奶奶”,两边贴着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的对联,横批“一家之主”。这表明了灶王爷的地位,以及保佑一家老小平安的职责。
古代祭灶是在腊月二十四,从清朝开始,帝王家开始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,为了节省开支,顺便把灶王爷也给祭了。什么事儿都是上行下效,北方地区的百姓也就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儿,祭灶是过小年儿的重要活动。
皇家祭天大典仪式图
故宫坤宁宫的灶台

民间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习俗,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人,女人要回避。
祭灶王爷,源于古人拜火的习俗,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、管理饮食,后来发展为考察人间善恶,以降福祸。自古以来,大家庭的厨房就是是非之地,婆媳、妯娌说长论短,是人性最容易暴露出来的场所。所以玉皇大帝派灶王爷在厨房,看着这一家人的表现。

王孙贾问曰:"‘与其媚于奥,宁媚于灶',何谓?”子曰:“不然,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”《论语 ·八佾13》


在我小的时候,家里后院住着远房亲戚,我称为“七爷”的一家。七爷说:

灶王爷看着一家人一年的生活,到年终要上天,把一家人的善恶言行报告给玉皇大帝,玉皇大帝将对这家人进行奖惩。他在天上住几天,等到除夕夜,咱们再把他迎回家。


那时我也就五六岁,十分好奇灶王爷怎么上天。七爷说:“二十三晚上来看祭灶仪式,你就明白了。”


好不容易盼到了祭灶的日子,七爷上午就买回了关东糖和糖瓜。到了晚上,七爷郑重地把灶王爷的画像从佛龛上取下来,供在祭案上。


祭案上的供品以关东糖和糖瓜为主,此外,还为灶王爷上天的坐骑准备了一碟草料和一碗清水。上香后,七爷口中念念有词:“上天言好事,好话多说,不好事儿少讲。”


然后拿起关东糖,在灶口转几圈,待糖遇热熔化的时候,马上往灶王爷画像的嘴上抹几下,又白又黏的饴糖就粘在了画像上,意思就是用糖粘住了灶王爷嘴,让他上天不能说坏话。


何大齐 绘


我当时心想:“粘住了不能说坏话,那好话怎么说出来啊?”但看着七爷庄严虔诚的面孔和祭案上的灶王爷,没敢问,怕七爷和灶王爷不高兴。
烧过香后,把灶王爷画像连同一碟草料一块儿给烧了,烟灰腾空飞起,再把凉水泼在地上,灶王爷就这样升天了。剩下的关东糖和糖瓜,随后也让我们几个孩子分食了。
到了除夕夜,七爷又买来一张新的灶王爷画像,贴在佛龛上,意味着灶王爷又给请回来了,他将继续保佑并监督一家人一年的生活。

相关图书

《北京的春节》(增订版)

何大齐 绘著

商务印书馆

2022年1月


《北京的春节》(增订版)

热卖中,

欢迎下单



 点击“阅读原文”  一键直达《北京的春节》(增订版)购买页面👇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给孩子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